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新闻早餐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215

帖子

93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26 17:2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编辑: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来源:科学网、交通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交通新闻网,智能交通,啸谈阡陌,车云网,青塔网,搜狐网易科技,新浪科技,央视网
科学网

1)中国造“隐身衣”正逐步走向现实
作者:谢佼 来源:新华社
斗篷一甩,从头到脚遮住,然后就消失在视线里……这一幕是电影《哈利波特》的经典镜头,而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正在把“隐身衣”逐步变为现实。4月8日,2016年超材料学术与应用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上揭示了中国作为超材料研究最前沿,包括“隐身”功能在内的多项应用正在实现。
超材料不是一种天然材料,而是结构上经过人为设计,突破某些自然规律限制的人工材料,实现对电磁功能的调制和操控需求。简单地说,超材料可以改变、调制包括光线在内的电磁波传播。
在超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中国已处于世界前沿。据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治亚博士介绍,仅就专利而言,统计2002年至2015年,各国超材料相关专利约4千余件,而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依托的深圳光启已申请3000余件国内外专利,占整个领域的86%以上。而且已实现超材料底层专利的覆盖,远超波音和丰田等国际企业。
2)“实践十号”:中国打造的太空“超级实验室”
作者:彭训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类未来能否能穿越星际,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人类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飞船或者空间站着火了怎么办?如今困扰各大城市的雾霾如何治理?……对于这些问题,现在我们或许还没办法全面回答,不过中国科学家未来两周将在太空中进行的19项实验,将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思路。
为这些实验提供场地的是一颗放大版的“子弹头”。它的全名叫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4月6日凌晨,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为了打造这个太空“超级实验室”,中国已经准备了10年,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立项研究的科学卫星中准备时间最长的。
6大领域、19项实验,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单次空间微重力和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及种类最多的空间任务。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都是国外没有开展过的,因此极有可能孕育重大学术突破。
那么,这些实验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中国空间先导专项“四先锋”中的“老二”,实践十号有哪些绝活儿?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永久性空间站,为何又要打造这种可返回的太空“实验室”呢?
①揭开地球重力场掩盖的面纱
地球上的物理现象都受到地球重力的制约,比如浮力、沉降等。“地球重力场是盖在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上的面纱,不揭开就无法看到很多问题的本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季说。
对科学家来说,宇宙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在太空环境下,重力或其它外力引起的加速度约为地球的百万分之一,是一个近乎失重的环境,而且太空中充斥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时产生的太阳高能粒子,高能量、穿透性强的银河宇宙射线等,能观察到很多地球上不可能观测到的独特现象。
卫星里物体的重力有多“微小”呢?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赵会光表示,这方面,俄罗斯返回式卫星已达到百万分之一的技术指标,实践十号整体重力优于万分之一,部分时段或位置已达到百万分之一,能提供一个高效、短期、综合的微重力空间实验平台。
②为人类走向太空铺路
实践十号卫星将开展的这19项科学实验,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6大领域。其中,8项流体物理和燃烧实验将在留轨舱内进行,另外11项科学实验将在回收舱进行。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宇宙航天研发机构各参加了一个科学实验项目。
正如该卫星首席科学家胡文瑞院士所说,“我们绝不会重复别人的实验。”细数这些实验,各项都堪称“高大上”。它们是从200多项申请中精挑细选的,国外还没有进行过的,“这就意味着重大科学突破的可能。”
为此,实践十号首次把小鼠早期胚胎带上了太空。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段恩奎说:“我们以小鼠细胞胚胎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培养并显微实时跟踪观察,看它在微重力环境中能否继续分裂到8个细胞、16个细胞……观察在微重力情况下,哺乳动物胚胎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正常发育。”此外,实践十号还有望将这一发育过程拍摄下来,这也是世界首次。
要进行更长时间的载人空间飞行,航天器舱内防火是大事。微重力环境比地面更容易着火,而且着火点不易发现,很难扑灭。对此,美国阿波罗13号飞船、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都有过惨痛教训。
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有人长期值守的空间站,防火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材料不能用?如何发现火情?怎么灭火?这一系列问题都要靠大量的太空实验来解决。
此次实践十号计划开展的“导线绝缘层着火实验”和“典型非金属材料着火实验”就是要在卫星内“烧上几把火”,观察微重力条件下特定材料的着火和燃烧的特性,并与重力条件下的燃烧进行对比。
此外,为了研究空间辐射对基因组的遗传效应影响,果蝇也被“请”上太空。为了研究太空辐射引起的生物基因组变化,实践十号携带了水稻种子、拟南芥种子和线虫进行观察;另外还携带1000多只家蚕,其中一些将在太空中孵化。太空环境会使它们产生一些显著的变异,我们能从中筛选出一些有用的变异,并保留下来。
③这些实验将改变人们生活
还有一些实验不得不提,因为它们或许将改变人们的生活。
此次实践十号搭载了煤燃烧实验项目。中国科学家们选择了3种我国的典型煤种,在实验装置中点燃,观测不同炉温、不同煤种、不同粒径和环境气体成分条件下的单个球形煤颗粒和煤粉颗粒群的燃烧全过程,并记录下火焰形状、颗粒表面变化、挥发和释放现象等,试图完善燃烧的理论和模型。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返回式卫星专家高振良表示:“如果把燃烧研究透,我们就可以把燃煤的效率提高,切实减少空气污染。”
由于全球石油开采量越来越高,找油成本也随之增加。其实,油田中的石油分布和油气界位置是存在规律的,这需要科学家们研究清楚石油的热扩散效应。然而,在地面常重力条件下,科学家们无法获得不受对流干扰的理想热扩散过程,因而难以得到相关的准确数据。此次实践十号卫星搭载了中欧合作研制的仪器设备和各种石油样品,或许两周之后科学家们能获得惊喜。
此外,实践十号还将开展晶体生长实验,以研制满足现代微电子工业需要的高质量半导体和合金材料;开展胶体有序排列及新型材料研究实验,有望获得大尺寸、高品质的金属纳米晶体等。
④这个实验室浑身是宝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就开始利用返回式卫星做微重力科学实验,但都是搭载在其他用途的卫星上。实践十号是第一颗专门为进行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研究而发射的卫星。
这颗卫星整体为柱锥组合体形状,像一颗放大版的子弹头,高约5.2米,直径超过2米,“肚子”里装了19项实验所需的29个铝合金箱子,总重量近600公斤。
作为中国打造的新一代返回式太空“超级实验室”,实践十号的问世历经10年之久,是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中准备时间最长的科学卫星。科学家们在上面安装了很多新设备和新系统,让这颗卫星变得浑身是宝。
首先,“身子骨”很硬。据该卫星系统总设计师赵会光介绍,为了控制回收舱返回大气层时产生的高达几千度的热量,科学家对回收舱热控系统进行了更改,同时为舱体制备了防摩擦和耐热的特殊材料,能把大量的热量迅速带走,练就了卫星的“钢筋铁骨”。
其次,“体型”更轻盈。相比老一代返回式卫星的“身宽体胖”,实践十号择优选用了近年来研制的各类高精尖产品。例如一体化红外地球敏感器、一体化太阳敏感器等,它们都是构成实践十号控制系统和推进系统的核心设备。实践十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战毅说:“通过一体化、高集成度的设计方式,体积和重量大幅下降,为实践十号留出了更为充裕的搭载空间。”正因为如此,实践十号才搭载了史上最多的29个铝合金箱子。
再次,回收监控打通“最后一公里”。以往,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常见的“黑障”阶段是没法监控的,那几分钟里科学家们只能焦急地等待。此次,科学家为实践十号安装了脉冲雷达应答机,不仅让其回收舱在穿越“黑障”时仍然有信号,同时极大提高卫星落地时的测量精度。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回收舱返回时不幸掉到水里怎么办?科学家们早已未雨绸缪,在回收舱的主降落伞顶部安装了一个浮囊,让其即便掉到水里也不会沉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回收舱的返回地点和搭载航天员完成天地往返的神舟飞船一样,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但返回方式和神舟飞船有很大区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十号卫星总指挥邱家稳解释说,飞船由升力控制来实现返回,能够准确地着陆在预定地点,简化设计的实践十号少了这一环节,这要求其返回舱在与留轨舱分离时参数要十分精确。
⑤实验室未来能重复使用
“将来我国要发展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卫星。”邱家稳表示,过去返回式卫星使用的设备已经在实践十号有所应用,但还是单独的设备级。
我国是世界上第3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在发射实践十号之前,我国已先后成功发射了23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了22颗。那么,既然我国已经开始建空间站了,为何还要发射这种可重复使用的返回式卫星呢?
胡文瑞对此解释说,一是卫星的微重力水平更高。像实践十号可以达到地球表面重力的百万分之一,而太空站上仅为地球重力的千分之一,而且像太阳能帆板等机械动力和人的活动干扰可能给实验结果带来影响;二是卫星的机动性高。比如此次胚胎实验可以在发射前8小时才装到卫星上,如果搭载在载人飞船上就做不到这一点,而且返回式卫星的实验结果可以及时回收,这又是空间站做不到的;三是卫星风险小,造价低。因此,发展可重复使用的返回式科学卫星是对未来空间站任务的一个有力补充。
中国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实验火箭、卫星等航天器的回收攻关。如何从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的失利和其民间科技公司实现火箭回收的成功中获得启发?如何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发挥众创活力?对于未来渴望实现更大程度的商业化、大众化和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航天来说,解答好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3)炫科技点亮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
作者:刘大江 白瑜 来源:新华社
你知道机器人也在备战高考吗?今后3至5年内,中国研制的机器人高考成绩将超过一本线,日本研制的机器人预计2021年前考上东京大学……这些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8日于深圳开幕的第四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可一窥端倪。
该博览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政府联合主办,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展示平台,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综合性博览会。
博览会上,炫科技无处不在。在开幕式之后举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论坛”上,嘉宾在主席台上发言,主席台两侧电子大屏幕即时显示发言内容,这是科大讯飞的“听见”智能语音系统在发挥作用,可以将语音即时转换成文字,准确率达95%以上。
3000件新产品、新技术、炫科技在博览会上轮番亮相: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公子小白”,可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在虚拟现实家装平台,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走进”数千公里之外的园区建筑,进行沉浸式体验;乐视的首款电动概念车、深圳零度联手腾讯共同研发的首款无人机产品空影YING以及零度探索者无人机2.0等一系列夺人眼球的产品均亮相展会现场。
记者了解到,本届博览会以“创新·智能·融合”为主题,分为CITF主题馆、平板显示馆、智能制造与3D打印馆等9个展馆。其中,智慧家庭、传感器与物联网、机器人、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等六大专区尤其引人注目。智慧家庭专区重点展示老龄化社会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传感器与物联网专区探索物联网产业生态圈的发展模式,机器人专区展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互联网+专区让人们看到互联网如何重塑日常生活,平板显示专区发布行业最新科技发展趋势,新能源专区重点展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产业链上的最新成果。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超过1700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展,同期举办100余场研讨活动,重点发布超过3000件新产品、新技术。


微信论科教

1)交通系统的革命:自行车高速公路
来源:啸谈阡陌
众所周知,传统高速公路对行驶车辆的车速有特别要求,故较为低速的自行车理所当然地一律被拒之门外。有意思的是,正当包括中国、印度、泰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高速公路和高铁系统之时,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却另辟蹊径地纷纷兴建专门向骑车人开放的自行车高速公路。
由“四轮”向“两轮”的演变,这种“回归”从某种意义上说,称得上是公路交通系统发生的一场革命。自行车高速公路要求路面平坦宽阔、两边虽然不一定是全封闭的(考究些的会安装上高高的金属护栏),但全程没有交叉路口,因此不用设红绿灯,还禁止汽车等机动车上路行驶,更严禁行人行走,这便给骑车人能以极快的速度在城市之间穿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自行车高速公路,能使骑车人拥有更快捷、更安全、更舒畅的骑车体验,并通过改善以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人们的骑车环境,来鼓励更多的市民热衷骑车,最终带来的好处包括: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减少交通废气排放,同时还兼有健身作用。
其实,在欧洲许多国家,早在几百年前出现的自行车专道,可以说即是当今自行车高速公路的雏形。如荷兰在1890年就建成了世界第一条自行车专道,此后甚至还在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的马斯河河底30米处,兴建了世界第一条自行车专用隧道,巧妙地利用价廉物美的自行车将新旧城区紧紧相连。只是传统的自行车专道,路面远不及当今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平整笔直,也缺乏必要的封闭性,故骑车人难以实现今天骑行的“高速”。
据欧洲的一些交通设计专家披露,未来的自行车高速公路将是封闭式、全天候的,由此骑车人再也不必担心下雨下雪结冰刮风等气候变化,路况也将更为平整安全。此外在不远的将来,道上还可能安装有气流动力助推器:在适度气流的推动下,一批接一批的骑车人如虎添翼,车速可望大大加快,甚至接近机动车车速。这样,自行车便有望替代更多的汽车,高速连接周边城市。当然,自行车高速公路并不欢迎传统自行车,因为传统自行车难以将高速公路的优势充分利用并发挥到极致。随着高等级自行车高速公路的不断开发,设计研究各种高速自行车也掀起了高潮。目前欧美各国设计制造的多种高速自行车的时速已可达100公里,美国人设计的一款取名为“维克多”的高速自行车,在乘坐两人的情况下,竟然能使最高时速达到了150公里,令人叹为观止!据介绍,在外形和结构上,高速自行车同传统自行车截然不同。设计者采用整体式车架,再利用轻质的具流线型的塑料风罩,将车身部分或全部包裹起来,骑行时的空气阻力可减少一半左右。
2)美媒:亚洲国家开始拥抱更智能交通方式
来源:啸谈阡陌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CNBC)4月6日报道,亚洲国家交通运输业正在以强劲的增长势头拥抱新技术。目前最新的创新技术是电动人力车和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些技术促使亚洲国家出行更加智能化。
4月5日,印度打车应用Ola宣布,它将把呼叫电动人力车纳入其受欢迎的手机应用程序中。和其他电动汽车一样,电动人力车由电池供电,且温室气体零排放。这对于排放尾气的机动三轮车随处可见的南亚地区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Ola在一份声明中说:“超过60%的印度人口都居住在全国各地的小城镇中,电动人力车的使用旨在加强这些城镇人口的流动性。目前这些城镇的居民都缺少方便可靠的出行工具,尤其是短距离间的。”Ola发表声明时恰逢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启动旨在鼓励创业的“印度站起来”计划,这位65岁的领导人在仪式中预约了第一辆Ola的电动人力车呼叫服务。电动人力车出现在印度市场中已有几年时间了,但是它还未被纳入该国的共享经济中。
类似于Uber和Grab等打车软件在新加坡很受欢迎,人们广泛使用。新加坡的出租车行业也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近日,一家从麻省理工学院分离出来的名为nuTonomy的创业公司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该公司正在开发无人驾驶的电动出租车。据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说,该服务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同时有助于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无人驾驶出租车将遵循最优路径接送乘客,从而减少交通拥堵。而且这种交通工具可能会比打车软件Uber和普通出租车便宜一些。
nuTonomy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埃米利奥·法佐立表示,nuTonomy公司已得到批准,目前正在进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测试阶段,计划未来几年在该市推出数千辆无人驾驶出租车。
但是分析人士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发展前景提出质疑,这也预期了该出租车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6日,弗雷特斯研究公司的高级分析员克莱门特·特奥告诉记者“无人驾驶出租车和电动人力车近期不会很快就取代现有的基础设施。目前社会还没有准备好进入这种交通环境。”他说,以印度为例,用户需要乐意去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支付。虽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智能手机普及速度很快,但在印度现金依然是主要的付款方式。
他警告,说到无人驾驶汽车,其在发生事故和保险中的可靠性还不清楚,并补充说相关的规定还需完善。“这两项技术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好的试验,但它们很可能距离成熟的技术还很遥远。”
3)广东火热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才刚刚开始!
来源:青塔
自从去年广东省投入巨资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后,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一下子成了集聚了全国的目光。不过,广东在高等教育上的发展,却不仅仅只是重金投入建设的几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项目。
从大手笔重点扶持本地大学、招揽国内名校在广东设立新校区,到和国外名校合作办学等,围绕着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广东各个地市之后都陆续出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广东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或许才刚刚开启。
自从去年广东省提出,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建成若干所具有较高水平和影响力的大学,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特色重点学科,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新的跨越,为广东省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广东省各个地市开启了一轮高等教育领域的火热发展,其中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佛山、惠州等都动作频频,令人目不暇接。
深圳:作为和北上广齐名的一线城市,深圳的高等教育与其经济地位长久以来极其不相匹配,不过近年来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发力却不一般,从未来3年将投入10亿元帮助深圳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入围广东省3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行列,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建成招生,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筹设,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名校项目的陆续开启,或许用不了几年深圳就将一改高等教育过弱的地位了。
珠海:作为我国最早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一直因特区之名而被人所熟知。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人口仅有一百多万的城市,珠海却拥有着10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甚至占到了全市常住人口的近10%之多,已然成为仅次于广州的广东高教第二重镇。
中山:“中山大学不在中山?”,这是很多中山人耿耿于怀的一件憾事,不过其实中山大学在1986年就与中山市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学孙文学院,但是此后却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导致中山大学撤股。在去年底中山市政府提出要引进1—2所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名牌大学落户中山,今年年初更是成立了高水平大学建设领导小组此后中山市政府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三角民森集团四方合作办学,建设广外考文垂大学中山工业设计学院,这将是中山引进的第一所中外合作的高水平大学。此外,早在2012年11月,中山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计划筹建“香山大学”,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
惠州:前不久,广东惠州市发布的《惠州市高等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惠州力争在2020年前完成高等教育“2+10+N”(2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N所研究院或研究生院)的发展目标,全日制理工科类专业本专科学生占比达到55%—60%的水平,建设几个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理工科类专业。其中,惠州拟以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为核心,拓展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合作。
再加上汕头目前已经开建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佛山在2015至2020年计划投入30亿元建设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东莞明确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东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先锋广东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亦走在了全国前列。
4)谷歌想使机器人通过自学解决抓取目标物问题
作者:Evan Ackerman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你很可能非常擅长于捡起东西,这很棒。你很擅长捡东西,部分原因是由于你小的时候尝试了很多次也失败了很多次,而你从过往的失败和尝试中学到了经验。对于机器人专家来说,他们并不想耗费整个童年时间来训练机器人,他们有很多方法可以简化这个过程:在谷歌研究所,他们已经制造了十多个机械手臂工作数月来抬重的、轻的、平的、大的、小的、硬的、软的、半透明(尽管不是一次抬以上所有)的物体。我们与研究者讨论了他们方法的独特性,以及为什么 80 万件工作量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动物之所以擅长抓东西部分原因在于眼睛,而不仅仅是手。你可以闭着眼睛抓到东西,但是当你试图捡东西时,看着你的手会更容易抓到。在机器人科学上,这叫做视觉伺服,此外为了提高抓取的准确度,机器人专家使得机器人在目标移动或方向改变时也能抓到目标物,因为在麻烦的“真实世界”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教会机器人这项技能会非常复杂,因为传感器数据和实际行动之间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尤其是当大量传感器数据一下子涌来时(正如你的视觉系统一样)。为了做到这点,一个明智的做法就是让机器人自学而不是他教。在谷歌研究所,一个研究小组在 X 研究所同事的帮助下分派给 7-DoF 机器人捡起目标物的任务,研究小组让机器人杂乱得使用单目视觉伺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来捡起目标物从而预测抓取的结果。机器人的度卷积神经网络(CNN)会不断进行自我再训练(起初有许多次失败,但渐渐会开始好转),然后为了加快这一进程,研究小组并行投入了 14 个机器人来研究这一问题。这一系列过程是完全自主的,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把箱子填满然后打开电源等着机器人主动完成任务即可。
从本质上来讲,机器人会通过观察自己手的运动来不停得预测哪一种后续动作会最大限度地成功。其结果是连续的变量反馈- 我们可以称之为手眼协调能力。机器人 80 万次抓取目标物的尝试就相当于 3000 小时的机器人训练,我们通过观察这 80 万次抓取可以看到智能反应行为的开端。机器人会观察自己的抓取动作并实时纠正自己的动作。它有时也会表现出有趣的抓前行为,例如会把一个单独的物体从一堆物体中分离出来。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从学习中自然萌生的,而不是编程到系统中出现的。
并行投入 14 个机器人来研究这一问题使得大量数据的收集更快一些,然而与此同时,很多意外的变化也被引入到了实验当中。照相机的摆放稍微有些不同、光线强弱稍微不同、每个兼容的欠驱动双指夹持器不同程度的磨损–这些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机器人对轻微的硬件变化和镜头标定的微小差异有更大的包容性,这使得整个抓取目标的动作更加稳健。即使如此,这种方法并不能被广义得使用,它不太可能应用于完全不同的硬件上或完全不同的抓取环境(比如接住书架上掉下来的东西)。在未来的工作中,研究人员试图提高培训设备的多样性来探索它们的技术能否更大限度得适应这些变化。它们还想研究这种方法如何应用到“真实的世界中”,因为机器人可能面对变化多端的环境、不同的目标物、不同的光照条件及不同程度的磨损。


新浪科技、网易科技
1)汽车厂商能抢无人驾驶专利吗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产品未动,专利先行”,对于汽车和科技业的产业巨头们来说,这已是不成文的实践。
无人驾驶领域,在专利技术上的抢滩和布局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到2015年间,与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超过22000件,并且在此过程中,部分企业已崭露头角,成为该领域的行业领导者。
有意思的是,尽管Google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报道一直以来独占鳌头,并占据行业焦点,但是汤森路透的报告却发现:“占据领先地位的是老牌汽车厂商,而非硅谷科技公司。沃尔沃、丰田、博世、电装、现代、通用和日产等汽车业巨头成为无人驾驶技术创新的全球领导者。尤其在过去六年里,仅丰田公司就获得了超过2000件无人驾驶技术新发明专利,专利数量相当于博世公司的两倍。”
不过,来自丰田公司的负责人也表示:“无人驾驶以及最新的汽车科技,已经让汽车公司与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这意味着,创新的科技公司,将有可能进入汽车领域分得一杯羹。
2016年初,有关汽车无人驾驶的技术亮瞎了人们的眼睛,比如德国人开发出来的首尾相连的汽车(EO Smart Connecting Car 2),它可以像火车一样随时连接在一起,每辆车的模块之间是可以连接并传输电能的,为电量低的车辆充电。更夸张的是,它的车轮能90度旋转,不仅能横着走,还能变形,省掉了倒车者的麻烦。
当德国人称其为未来的智能交通时,你几乎不会怀疑,发明者应该几年前就对这一专利进行抢注以及相关专利布局。
这就像Google 最早在2014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的时候,其早在2010年就已经申请了相关专利。
知识产权专家赵国壁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谷歌在华的有关无人驾驶技术的专利申请均为PCT申请进来的,这些有关无人驾驶技术在华专利申请日期大部分在2011年,但优先权日为2010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谷歌公司6年前就开始进行无人驾驶技术研究的说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谷歌就开始了专利申请全球保护布局工作。”
当然,有关Google在无人驾驶领域申请专利的最新消息是2016年初,谷歌获得了无人驾驶送货卡车专利。
资料显示,谷歌开发的是面向送货卡车的“无人驾驶递送平台”, “卡车会配有许多锁,如果你订了货,卡车会将包裹送到指定地点,平台会向你发送PIN码,你用它可以解锁取货。专利还暗示,锁可以用信用卡、NFC读卡器解锁。当包裹运送完毕,卡车会继续向下一个送货点进发,或者回到仓库装载更多包裹。
显然,这将在电商和物流产业诞生巨大的机会。资料显示,卡车使用的技术和谷歌测试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相似。专利资料中写道:“自动化公路汽车可以使用各种传感器(例如视频摄像头、雷达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来‘看见’交通状况,还可以绘制详细地图为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进行导航,它可以与子系统(例如无线通信子系统)通信,可以与控制器、其他公共设施通信。”
目前,公开消息显示,汽车生产商特斯拉、沃尔沃、戴姆勒、丰田等在研发该技术,百度公司于2015年12月完成了首次全程自动驾驶测跑。
不过,无人驾驶涉及的专利技术范围非常广泛,有些技术可能是汽车公司的优势,有些则可能是软件科技公司的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Google、百度能在这一领域里占重要地位的幕后原因。
据赵国壁粗略统计,Google在华申请的专利涉及无人驾驶汽车如何道路中自动安全行驶(其中包括用于预测检测到的物体行为的系统和方法,控制车辆横向车道定位)、关键传感器操控车辆技术、如何自动导航的技术、如何自动识别红绿灯的技术、如何自动诊断和故障判别的技术等等。
另外,2月15日,Google在无人驾驶方面的大规模招聘也透露了这方面的技术玄机,仅在技术职位,就涵盖无人驾驶汽车多项领域,包括制造和工程设计相关的系统开发方面的手势控制、机器人和感应器等方面。
汤森路透的研究也显示:“虽然汽车工业的领跑企业在无人驾驶技术创新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但仍有很多专业的技术公司和研究机构掌握着大量与无人驾驶相关的重要专利。其中,LG、三星、谷歌、波音、IBM、亚马逊、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过去6年均在这一领域贡献了大量新专利。”
而在国内,几个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专利也比较多,赵国壁告诉记者:“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大都有为数不少的申请专利。”此外,内蒙古麦酷智能车技术有限公司、百度等都是这一领域的专利大户。
2)奇点临近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将与时间赛跑
来源: 36氪(北京)
奇点临近的时间有时很遥远,但有时又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遥远。
1894年滑翔机试飞成功的消息让经营自行车生意的莱特兄弟立志飞行事业,到 1903年他们造出依靠自身动力飞行的“飞行者 1号”在美国试飞成功,不过 9年时间,人类飞向了天空。
如今,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也正走向奇点临近的时刻。包括互联网和汽车领域在内的几家大企业,正野心勃勃地试图改变人类现有的交通面貌。去年12月,百度宣布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与此同时,百度一同宣布了它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目标:实现三年商用,五年量产。
随后,Google 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克里斯·乌尔姆森(Chris Urmson)说,他的目标是到 2019 年时将一款能自动驾驶的汽车推向市场。而疯狂的特斯拉的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预言说,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将在两到四年内行驶在美国的公路上。时间表一公布,各家企业的行动将进一步加速。
技术有自己的进化路径和历程,我们之所以认为奇点遥远,往往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法律法规和现有的道路交通行驶习惯。
未来的无人驾驶汽车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无人驾驶汽车本身的技术完善,也需要配套的交通系统和道路的改变以及人的行为的改变。从现在到未来,一下变过去不亚于将我们这个社会右行的行车习惯一夜之间变为左行的规定,很难实现。
但还是会有突破点的。
百度希望无人车的出现,交通系统和道路能有一些微调,改造成本不要太高。切实可行的方案是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改造示范。有传言就称,百度将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试点无人驾驶公交车的试运行。而真实的情况是,百度已经定下计划,今年预计将与 10 个城市合作,试点无人驾驶公交车,将这一项技术落地。
眼下,王劲,这位百度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正到处出差,忙着挑选适合测试的城市。他的考虑标准是一线、二线城市,北方和南方城市,雨多的雪多的不同气候的城市综合考虑,确认全路况都能适用,把无人车训练好。这个阶段测试是为将来的商用服务,相当于为改进产品而挑选实验室。
而 “训练” 则意味着百度在云端把无人车驾驶数据搜集起来,利用云计算能力离线训练好模型再传回汽车,通过在线处理传感器实时数据,进行环境感知、分析规划和智能控制。云能将任何一辆车学到的新技能共享给所有车。有了真实场景的测试,无人驾驶汽车的表现会大幅度改善。
在去年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将无人驾驶汽车运到了大会现场。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展台参观了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就在去年的 12月,自动驾驶事业部成立之前,百度在北京的城市、环路和高速路混合路况条件下测试了这辆装有百度无人驾驶系统的与宝马合作的无人驾驶汽车。在今年的两会分组讨论上,习近平再次询问了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最新进展。很多政府部门也在跟百度探讨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
与 Google 在美国面临的立法情况相比,百度在中国似乎面对一个更好的环境。在美国加州,Google 总部所在地,直到现在它也无法说服州政府完全相信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做好准备可以上路了。
除了在中国国内测试,百度也将在美国硅谷路测它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硅谷,百度设立了百度研究院,负责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由著名的科学家吴恩达领军。而无人驾驶汽车实际上由百度在中美两国的团队共同参与。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个能积累先发优势的领域,而最终可能是个赢家通吃的领域。
“如果按每辆车每年行驶 2万公里来计算,如果百度部署十辆无人车,每年可以积累 20 万公里的自动驾驶经验,那么我们的系统也会处于更加先进的状态。”王劲对 36 氪说。就像搜索领域一样,谁先进去,因为它的数据多,谁的技术就领先很多。人工智能的技术中数据不是轻易积累出来的。
虽然 Google 在无人驾驶汽车方面还领先百度,但在一些单项上,比如在路上对车的判断,百度已经超过了 Google。而王劲也希望在量产时,百度能超过 Google。
在百度这样的互联网阵营公司眼里,汽车厂商的系统更多是辅助驾驶。从一开始,双方的技术路径就完全不同。“车厂侧重的是车,百度侧重的是智能、是无人驾驶。车企是不断地演绎让自动驾驶系统来帮助人们来驾驶,但是百度、Google 不是,百度等是直接做驾驶。”王劲说。
研发系统的思路不一样,但百度依然需要与车厂合作。因为百度没有生产线自己去造车。百度已经和一些城市、车厂达成意向。最近百度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将一同测试高速公路下无人驾驶汽车。
在这个领域,几个厂商互相竞争。但他们有共同的对手——时间。在中国,据统计每天都有 500 人因为交通事故丢掉了性命,而王劲则激励他的员工们,将来无人驾驶汽车成为主流的话,能把这个数字大大降下来。而早一天把无人驾驶汽车做出来,就能提前一天拯救 500 条人命。这对于一家主营业务依靠广告收入的公司来说,技术价值能带来新的功效。
3)阿里和上汽即将推出的这款互联网汽车有戏吗
来源:虎嗅网(北京)
什么是互联网汽车?
是以互联网模式造车,发布新概念,众筹众包,预订预售,像编维基百科那样把车设计生产出来?显然不是。
是将行车电脑联网,将电子器件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上传云端,如阿法狗那样在后台计算,然后下指令调整车辆操控?电信运营商先哭倒在地。
或者是实时联网跟踪车辆状况,主导引导用户维修保养,根据用户使用状况推荐售后服务项目?这似乎是车享该干的事情。
我们能找到的定义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专业车载系统”。 腾讯路宝也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智能硬件产品,但技术含量还不如传统公司元征的golo.而且,专业车载系统和互联网汽车毕竟是两回事。
两年前阿里和上汽高调结合,就像一对热门明星CP牵手。但是用时下污一点话风来说,光在外面合影摆POSE,回家连体位都没找着,怎么生孩子呢?
上汽阿里和合作,至少有几个看不明白:
第一,机制不明确。谁是合作的主体,谁来主导?凡事需从关键服务入手,由核心团队执行,推动其他部门配合。从报道看,王博士以阿里CTO之尊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但软的归软的,硬的归硬的,车子的事情由上汽负责,阿里只做车载系统。
但是系统必须是一个整体。例如语音识别,要做好车内语音识别率,要考虑车内空间环境,车饰材料,麦克风的位置和角度,才能最合理地降噪和采样。如果涉及车内空间,也难免影响到车辆外形和底盘。阿里的软件团队可以不考虑汽车硬件如何实现,但必须得有自己的诉求。
第二,入手车型不对。荣威RX5前身是荣威W5,平均月销量200台,5年下来也就是1万多台。而且用户群年龄偏大,以过35的大叔为主。这个用户群肯定是看车辆动力等硬配置为主,而不是说车载系统会给我推荐一款合适的咖啡店。如果合作车型是MG3,车主群为二三线城市年轻女性,对“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就受用得多。从阿里角度考虑,荣威RX5不过是初试锋芒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波用户群样本数量又少,且和未来主推人群偏离,其实验意义就小了很多。
第三,拒绝补贴。报道中提到,上汽方面曾希望阿里用生态玩法,将车子销售的更加便宜。但最终被否决。“大家明确方向,阿里提供的“软”的产品,会为上汽“硬”的产品增加附加值,物理的价值在汽车产品上无法取代”。 其实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提供补贴肯定会对销售有所帮助,特别是目前城市SUV成为自主品牌的火拼重点。如果阿里现在想法,又“去功能化”,又“去功利化”,对市场销售会是什么影响?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的窘境中提出,一个创新产品要在市场上突破,既要在功能上冲击旧产品,也要价格上有优势。例如对大多数人来说,PAD使用起来比PC轻巧方便,价格还便宜,这才能大行其道。
对阿里-上汽这样体量的巨头来说,如果产品不能超过媒体的预期,就可以说是失败。从目前透露的产品亮点看,除了车内三屏协同外,实在没有特别令人兴奋的内容。将车主身份和淘宝订单挂钩,谈谈大数据的花絮,恐怕已经不能满足发布会的需求了。
云计算可以作为一种内部生产力,先服务好阿里集团,再慢慢对外开放,至少可以内部消化。但是车载系统必须要和车厂合作。即便阿里团队抱着莱特兄弟修自行车的心态慢慢琢磨,但是主机厂未必有这样的耐心。与两年前相比,车载系统已经不算热点了。新能源,智能车,无人驾驶甚嚣尘上。百度、腾讯、乐视的动作更大,在汽车领域后来居上。而在号称销量500万的上汽集团里面,与阿里进行实际合作的上汽乘用车不过是小弟弟。这款热门CP究竟能否花好月圆,目前看来疑云重重。
阿里和上汽都需要更坚韧的意志,等待首款互联网汽车的上市。
中国科技网、中国交通新闻网
1)我国航天专家解读火箭海上回收成功:方案可行路还很长
作者:付毅飞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北京时间9日早晨,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在完成发射任务后,首次成功实现了对“猎鹰9”火箭第一级的海上平台回收,由此将海上回收成功率从零提升至20%。
航天专家、《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次成功,证明海上回收方案虽然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但具备可行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部研究员杨宇光认为,SpaceX这项工作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由于航天飞机成本方面的失败,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发展造成的阻碍。
庞之浩说,以往回收失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燃料不够,影响到回收控制。此次发射的是“猎鹰9”v1.2火箭,推力、推进剂数量等方面均有增强;回收平台的位置距离发射场约300公里,将比以往略近,更符合火箭的自然弹道轨迹,因而回收时只需要进行姿态控制,无需较大范围的机动变轨,也可以减少燃料消耗。
同时他表示,此次回收时天气较好。“海上天气情况往往比陆地更复杂;浮动平台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更容易受天气影响。”他说,“今后在发射窗口上应更多考虑天气因素。”
虽然海上回收首获成功,但庞之浩表示,“猎鹰9”重复使用的路还很长,将要经历从一次成功到技术成熟的过程,比如未来发射高轨卫星能否成功回收、遇到不太好的天气能否成功回收等问题,都需要一步步解决。
除了回收技术,火箭重复使用的可靠性和成本更是关键问题。“能不能经过简单维修、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重复使用,这是关系到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庞之浩说。
关于“猎鹰9”火箭重复使用的“经济账”,SpaceX此前笼统地宣称回收一级火箭能使发射成本降低80%。近日该公司公布了较为具体的数字:如果将一级火箭重复使用一次,能降低30%的成本,即发射费用由6000万美元降至4000万美元。其负责人埃隆·马斯克则表示,这次回收的火箭将花费300万美元进行维修,并在今年再次发射。
“300万美元是个理想数字,靠不靠谱,还有待验证。”庞之浩说。美国最初预测航天飞机单次发射成本为5000万美元,实际成本却达到4至5亿美元。
此次“猎鹰9”火箭发射任务,是托举“龙”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物资,其中,将与空间站对接的充气式太空舱备受瞩目。
这艘来自比格罗(Bigelow)公司的充气式太空舱,最大特点是体积小,质量轻,以节约发射成本。庞之浩介绍,这是人类首次发射充气式太空舱,也是2011年航天飞机退役后,首次发射舱段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他说,这艘太空舱重约1.4吨,发射时呈收拢状态,将与国际空间站“节点舱3”对接,计划于5月或6月进行充气。充气后体积可增大四倍,内部空间达16立方米。该舱计划工作两年,验证其防辐射能力及防空间碎片能力,航天员还将进入舱内开展短暂工作。
这项技术已酝酿多年。此前比格罗公司曾经试验过起源1号和起源2号两个实验舱,这次的充气式太空舱虽然仍是试验性质,但具有了实际意义。庞之浩说,该技术将主要投入商业应用。比格罗公司计划利用多个充气舱,在2020年左右建造太空旅馆,由波音公司的星际快车提供天地往返运输服务。如果成功应用,未来可能还会用于月球、火星基地建设。
2)哈尔滨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形成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3家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4月8日上午,哈尔滨通联客车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180台插电式寒地混合动力车在哈尔滨下线。该公司规划产能每年5000台,装备能力居国内前列。据哈尔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滕幼平介绍,截止2015年底,哈尔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步形成,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共计23家,产品涵盖新能源客车、动力电池制造、充电设备等领域。
据悉,哈尔滨市已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重点领域取得一定突破。在整车制造领域,哈尔滨已具有包括哈尔滨通联客车有限公司、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具备整车制造能力的企业。主要生产适合北方寒地运行的新能源客车和公交车。在动力电池领域,哈尔滨车企已掌握高寒地区汽车电池关键技术,目前有效产能达0.5千兆瓦时。在汽车电机领域,由ABB公司设计的智能化永磁同步电机生产线已在哈尔滨落成。


最新学术论文
1)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Volume 87(May 2016).第4篇
Ranjit Prasad Godavarthy, EugeneRussell, Dean Landman. Using vehicle simulations to understand strategies foraccommodating oversize, overweight vehicles at roundabouts[J]. 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16, 87:41-50.
2)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Volume 86(April2016).第5篇
Meraklı M, Yaman H. Robust intermodal hublocation under polyhedral demand uncertain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Methodological, 2016, 86:66-85.
3)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Volume 67, (June2016).第23篇
Andrew A. Campbell, Christopher R.Cherry, Megan S. Ryerson,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sharedbicycles and shared electric bikes in Beijing[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6, 67:399-414.
4)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Volume 46, (July 2016).第1篇
Mathieu Carrier, Philippe Apparicio,Anne-Marie Séguin, Dan Crouse.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nuisances from roadtransportation in residential sectors on the Island of Montre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st exposed groups and area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6, 46:11-25.
5)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Transportation Review
Volume 89, (May 2016).第8篇
Levent Kutlu, Patrick McCarthy. USairport ownership, efficiency, and heterogenei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16, 89:117-132.
6)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andBehaviour
Volume 38,( April 2016).第8篇
Naujoks F, Purucker C, Neukum A.Secondary task engagement and vehicle automation –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different automation levels in an on-road experiment[J]. 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 Behaviour, 2016, 38:67-82.
7)AccidentAnalysis & Prevention
Volume 92, (July 2016).第7篇
Debasis Sahoo, Caroline Deck, RémyWillinger. Brain injury tolerance limit based on computation of axonal strain[J].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2016, 92:53-70.
8)《交通运输工程学报》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6年01期.第9篇
秦大同,黄晶莹,刘永刚,胡明辉. 电动汽车电池温度加权PID控制[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6,16(01):73-79.
QIN Da-tong, HUANG Jing-ying, LIUYong-gang, HU Ming-hui. Weighted PID control of battery temperature forelectric vehicle[J].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6,16(01): 73-79. (in Chinese)
9)《中国公路学报》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6年02期.第17篇
汪学斌,胡永彪,陆鹏震. 沥青混凝土单刀铣削阻力计算模型与试验修正[J]. 中国公路学报,2016,29(02):136-142.
WANG Xue-bin, HU Yong-biao, LUPeng-zhen. Calculation model and test correction of single tool’s milling resistanceforce of asphalt concrete[J].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2016, 29(02): 136-142. (in Chinese)
10)《交通信息与安全》Journal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6年01期.第12篇
郭孟欣,钟雁,王福田,杨惠文. 基于网格的铁路建设工程风险指数评价模型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6,34(01):85-90+102.
GUO Mengxin, ZHONG Yan, WANG Futian, YANG Huiwen. A gridmodel for risk index evaluation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J]. Journal ofTransport Information and Safety, 2016, 34(01): 85-90+102. (in Chinese)

感谢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