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综合信息收集:一亩三分地论坛
相信留学北美的人都对这个论坛相当熟悉了。论坛中积淀大量的计算机方向前辈们的求职经历、心得以及各大公司的新鲜面试经验。有时候一份新鲜的面经可能就是帮助求职者进入公司的金钥匙。 b) 公司信息收集
各大公司的官方网站是了解该公司概况及招聘需求的最佳信息源。根据公司的偏好适当微调自己的简历/对某些项目经历着重描述,会让对方面试官感受到求职者的诚意以及与公司的合拍度。 c) “内幕”信息收集
内幕”信息主要是指在目标公司内部的学长学姐们获得的详细招聘需求信息,或者是参加过该公司面试的同级同学们的第一手经验信息。
大家可以向周围的同学们了解一下有没有这类的信息分享群,或者自力更生,拉上周围十几个一起找工作的小伙伴抱团取暖~笔者和小伙伴们在研一时创立了一个求职抱团小群,大家在里面毫无保留地分享每个自己打听到的招聘会活动,和每一次参加面试的经验总结,让所有群成员都获益匪浅。
(Tips:根据个人经验,如果群成员人数过多,或者大家互不相识的话,群内的互相信任度会降低,导致信息的分享会大打折扣)
增强实力
计算机行业嘛,讲究的是是“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code”。在自己啥都不会的时候,妄想依靠巧舌如簧的口才进入顶级公司的高端岗位,基本上是难如登天的。实力增强的攻略基本有以下几点: a) LeetCode算法训练
虽然美国计算机求职一直被吐槽“刷题就能进大厂”,但是……的确只要刷题刷的好,真的可以进大厂(:3_ヽ)_。毕竟其实刷题刷的够多的话,说明算法能力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了,足以应对很多大厂的基本工作了。对于公司来说,只要求职者能熟练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在意求职者是熟能生巧还是天赋异禀呢?
具体实践时,笔者建议:
第一步,从Easy标签内先刷30-50题熟悉算法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每完成一题一定要到discussion栏目内观摩学习大佬们的解题过程并加以复现。记住,精做一题优于泛做十题。
第二步,开始每日加做一道medium难度,每周尝试几道hard难度。依然采取精做的方法。
第三步,参加每日的leetcode官方周赛。这是一个可以免费参加的比赛,也可以很好地模拟出面试时候的感觉。笔者加入过一个管理严格的刷题群,里面所有人每日打卡并每周周赛。从结果来看,每周稳定可以做出周赛3题的基本都拿到了大厂offer,个别运气极差的除外。 b) 实习/项目经验
实习/项目经验的重要程度取决于目标岗位。对于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软件开发)方向来说,几个扎实的学校实验室的项目和课程大作业就足以让求职者顺利度过简历关了(个别钟爱简历关刷人的公司如FB可能不适用)。有优秀的实习经历当然更稳,但不是必要条件。
对于Data Scientist/Engineer(数据分析), AI Scientist/Engineer(人工智能)方向来说,不是笔者的主攻方向,但基收集到的信息来看,由于有很多PhD都会参与这个岗位的竞争,硕士求职者一般建议有十分对口的实验室项目经历,或者对口的实习经历,最好是有相关论文发表。
广泛求职
根据笔者历时7个月的实习求职经验,在实力够格的情况下,运气真的真的十分重要……手握Intel、apple、Microsoft实习经历的大佬们处处碰壁的例子屡见不鲜。有的时候,把求职者拒之门外的原因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面试者感觉和求职者风格不匹配/价值观不合/看着不顺眼……等等奇怪的原因。
因此,如果求职主要目标是拿到一个不错的offer留在美国工作,笔者个人认为广泛求职是对运气波动产生的不确定性的最佳解决方式。
推荐的求职渠道有: a) 学校组织的招聘会
建议一定要去参加,就算运气不好如笔者一样排队5小时最后被告知还是要网上提交申请,好歹也获得了一个与招聘方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考虑到中国学生普遍都不愿意多与外国人聊天,这就是为数不多的逼着自己锻炼口语的机会了!而且运气好的话,也可以有机会获得on campus的面试机会(这种面试大概率由求职者所在学校在招聘方的校友面,难度普遍较低),血赚不赔。 b) 内推和官网申请
内推和官网申请本来应该是分开写的,但是以今年的情况来看,有的大厂(亚某逊)对于内推的简历反而更不重视,网申的都发面试了内推的杳无音讯。可能对于科技大厂来说,内推和网申的优先级差不多……
笔者个人建议简历尽量从公司官网投递,可能反应速度会略快于其他第三方(如LinkedIn代投,Indeed代投和glassdoor代投等)。